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1000字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5 02:50:12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5-05 02:50:12   小编: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它以富有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一个人拥有自己独立空间的重要性。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作者呼吁读者在忙碌的生活中,给自己留出一间房间,用来沉思、思考和放松。这篇文章让人思考自己是否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喧嚣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一)

四年前我刚到新单位报名(还不是报到),在电梯里有位男士随性地与我交流,他告诉我这个部门更需要的是男性。后来,我来新单位工作了,从此我遇到那位电梯男就从未再交谈过。前段时间,上层又通过种种手段把我们业务能力最强的女主任逼得主动辞职了(后来得到了证实而非我的猜测)……这是多么厌女的单位,多么厌女的社会啊。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二)

读了这《一间自己的房间》,明白,女性要想独立,写作,必须每年有伍佰英镑的收入和一间自己的房间。因此基本的物质保障是女性独立的前提。其实,人都如此。

文中关于布朗夫人的论述:“无论如何要真实并且尽可能要完美地,去描绘布朗夫人。你们必须坚持,她是一位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无穷的多样性的老太太;但是,她说的话,她做的事,她的眼睛、鼻子、语言、沉默都有一种压倒一切的魅力。因为,她当然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灵魂,她就是生活本身。”“因为,我将作出一个最后的、非常轻率的预言----我们正在英国文学的一个伟大的新时代的边缘颤抖 。但是,我们只有下定决心永远不抛弃布朗夫人,我们才能到达那个时代。”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三)

第一章太过意识流读得云里雾里,撑过后跟着作者思绪又觉得易读了一些。 比较深刻的几点∶ 1. 现实的女性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对比。 “这样一来,一个非常奇怪、杂糅而成的人物便诞生了。在想像中,她无比尊贵;而实际上,她无足轻重。翻开诗卷,她随处可见;查阅历史,她无迹可寻。” 2.“任何一位作家,总想着自己的性别,那缺点是致命的。而做一个纯粹的、单一的男人或女人,也是致命的,必须是具有男子气的女人,或是女子气的男人才行。女人要是受了一点委屈,便去一再强调;因为有理,便去申诉;不管是什么事情,说话时,老想着自己是个女人,这也是致命的。” 所以男女平等,不是男女对立,而是相互看见和理解和包容。不以性别来赋予特点和评判,而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做为人,而可以做什么,也可以不做什么。 3. 最后,“每年都有五百英镑的收入且有自己的房间”,是每个处于弱势群体的需求吧。前者代表经济自由的基础,后者代表精神自由的空间。但现在,似乎大多人人都仍处于茧房中。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四)

生长的旅程跌跌撞撞,我时常迷失、痛苦、绝望,而更多时候,我感到充满力量,向往自由。

压力越发逼仄,灵魂的生长就越要勇往直前,像是爆发涌现出壮丽的瀑布。

本书以宏观偏向于意识流的视角,像我们生动论述了伍尔夫的小说观,以及她关于女性主义议题的思考,总体而言,见解丰沛而充实。虽然受时代限制,可以明显感受到行文的局限和她所承认的“愤怒感”,但尤可见其思维的超越性与自由灵动的风格,意识流的写作方法在杂文中闪烁,妙语频出,比拟灵性十足,清新素雅。

“不论用什么方法,我希望你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可以去旅行,去闲散,去深思这个世界的过去或未来,去看书梦想,去徘徊街头巷尾,并且让思想的钓线深深地沉入生命的河流。”

我奔跑在夕阳之下,大地之上汗泪如风。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五)

1928年的作品。如今是2024年。

然而其中思想依旧如此先进和锋利,写的辛辣独到,太多振聋发聩的观点了。读的过程不停的反思自己,跳出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当下社会和女性环境。

是的,距离作品写出来已经过了将近百年,社会进步了吗,进步了的,女性地位得到显著提高了吗,得到了但又好像没有得到。太多隐秘的包裹在蜜糖下的“女性地位提高”了,也有太多明目张胆的男女地位不平等。

我们依旧不被鼓励独立、勇敢、冒险。小到从小长大的小家庭,中到所处的校园环境,大的整体社会和国际环境。从来都是渲染着你要听话乖巧做的还可以就好。被驯化的能在现状下安全前行就好。我们不被表扬,不被鼓励要去有野心,被教育要谦逊,要内敛。

可悲可悲,甚至到如今即将30的岁数,才慢慢开始醒悟,才意识到从出生起各种自主和不自主的男性视角威压就一直如影随形。可悲可悲,已经渐渐陷入过得还可以就好的甜蜜陷阱,野心似乎从来就没有生长过,反抗意识才刚刚出现萌芽。

然而,还好还好,醒了总比一直被催眠强;还好还好,人生还没有结束。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六)

在高铁上把《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完了,信息量好大啊。之前和朋友一起看完《乡愁》,我在出租车上和她提到了自己的一个观点:一个艺术家显然有自己的义务,或者说是天职。艺术家应该有锐利的眼睛,发现世界的痼疾所在,并且真实地反映它,而尽量不提出解决方法(最后这样说,有两个原因:第一,目前大部分由艺术家提出的改变现状的意见都很蠢;第二,根据经验,艺术家提出意见后,这帮人的作品就黯然失色了,像杂质太多的水晶)。在伍尔芙像树枝一样不断发散的文字里,我能体会到她对于创作者之责任的肯定,对于“反映真实”的坚决。好吧,也就是说我很开心自己的观点能够同她的产生交集。

和同一个朋友看完《坠落的审判》后,我们提到影片对于权力主体调换的处理。当时只是觉得很有意思,后来我觉得,这样更能够反映女人作为“人”的普遍困境,而不局限于“女”。在《房间》中,伍尔芙探讨的不仅仅是单一的性别议题,更是女性作为“创作者”的艰难处境。她的“房间与五百英镑”理论,只是引导她枝叶般文字走势的风和太阳,而并非最终的果实。我想,至少在本书中,伍尔芙对于文学艺术的新血液(拥有另一特质的视角)的热情是高于男女之辩的,就算女性地位的提升是新血液出现的先决条件。这不代表她不在乎后者,就像她所说的,“老实说,我往往很喜欢女人”。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七)

这本书真正的书名应该为《女性与小说》更为贴切,当然这是伍尔夫此篇演讲的题目。在还只听说过书名没有阅读这本书时,我(们)似乎就对这本书有一个认知(道听途说):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女人需要每年有500英镑的收入和一间自己的房间才可以写作。这不是一个误解至少也是狭隘的。

让我(们)翻开这本书来看看伍尔夫到底是怎么说的,到底说了什么。

首先,这是一部由一次演讲扩展开来的论述型的小说。

书中谈到了女性贫困,一、在古代女性没有经济来源,行动没有自主权,甚连身体都附属于男人(父亲、丈夫)。二、女性很少受过良好的教育(有部分贵族女性会读书写字),更谈不上用文字来书写,有部分杰出女性会写诗或小说,但被看作是疯狂的举动。三、女性没有工作的权利,她们被家务束缚,没有自己的独立空间,如简.奥斯汀在写作时也时常被各种家庭琐事打断。因此伍尔夫说女人为什么只写小说,可能是因为小说相较于诗,是可以利用不连贯的时间写成的文体。四.女性被自我的性别困扰,时刻想到“我是一个女人”,因此也很难发表自己真实的想法。

伍尔夫说:我之所以提出女性该有每年500磅的收入,以及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是因为女性历来贫困,女性的知识自由比雅典奴隶的儿子还要少。只有女性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享有受教育的自由,有自己的闲暇,有自己的独立空间,有在人群中的自信,那么女性才能够达到独立的思考,从而才能写出各种类型的伟大作品。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八)

当初选这个版,是看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声誉上面,总觉得它们出版社的译本应该是有保障的。

但是,这个译本讲真是挺差的。读了前三十页,云里雾里,就感觉读了一堆字,好像有点意思,但好像又不是很清楚是什么意思。

翻译腔很重。这句话“如果一个人饭吃得不好,他就不能够很好地思考,很好的恋爱,很好的睡觉。”编辑和译者不觉得磕绊吗?别的译本“一个人如果吃不好喝不好,那他也别想拥有一颗清醒的大脑、谈一场甜蜜的恋爱、睡一个香甜的好觉。”

另外,这本译本还有很多语句不通的地方,和别的译本差别也太大,让人忍不住怀疑到底是哪位译者没有读懂原文。比如,上海译文的翻译:“因为如果我说出这种话,我就已经在窥探调查这栋校舍内部的经济隐私,在陌生人眼里,这座学院的外表是如此美好,充满着欢乐和勇气。”别的译本:““我们不能在这儿单独用餐吗”,因为一旦我说出类似的话语,就好像在窥探和觊觎别人的家底。而在外人面前,一个家庭往往会伪装出无忧无虑、乐观向上的假象。

还有这句。上海译文写:“人类的结构现在就是如此,心脏、躯体、头脑全都混在一起,一百万年以后,毫无疑问,他们会被装载各自分开的容器里,但是现在并非如此,…..”

其他译本:“人类的身体结构天生如此,心脏、躯干和大脑是统一的有机体,即便再过一百万年也不会单独工作、互不影响。”

所以伍尔夫在原文里到底说了什么?两个翻译怎么能差别这么大呢?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九)

第一次读伍尔夫,很惊喜,有一种“不愧是她”的感觉。整本书里包括了3篇文章,第一二篇是基于“女性与小说”主题所做的两次演讲,第三篇则探讨了写作与作品这件事本身。 正如伍尔夫所言,女性要走出家庭,走向以男性为主导的文学世界,所必须得就是经济独立与环境自由,也就是500英镑的年金和一间自己的房间。书中伍尔夫不仅仅简单叙述了这些,还叙述了过去甚至是现在,在文学领域中,女性所受到的轻视甚至是排斥。在一本本的经典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出现,多是用于作为男性的衬托或者说是男性角色的附庸,她们身上所反映的,是男性作家们眼中的女性形象,而不是她们自己的本来面目。而女人们被困于柴米油盐和相夫教子,没有经历过男人所经历过的冒险、战争等等等等,即使她们拿起了笔,所写的内容也只是更多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缺少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宏大视角,不仅内容上受限,她们拿起笔这件事本身也备受诟病。女性写作之路,困难重重,她们因这些困难而愤怒,这种情绪又会通过笔尖流淌在文字之中,影响了她们本身的才华,掩盖了真实的她们。但是伍尔夫对于这条漫漫长路的前景是看好的,她看到了改变:在现实中,从拿起笔写故事,到在书中宣泄情绪,最后到达以男女平等的双性心灵叙述所思所感;在小说中,女性角色从被男性作家创作出作为附属品的存在,到女性作家创作出的充满愤怒不公、嘲讽男性的存在,最后到独立、不与男性结伴出现的存在。伍尔夫的这些所思所想,以现如今的眼光看待,也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艳。

最后一篇,则着重讨论了“写作”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是在讲述,为什么在她的时代难以出现过去频繁现世的伟大著作。感觉在伍尔夫看来,经典著作离不开人物的刻画,而一个人物刻画的精彩与否,在于这个人物是否有真实性。在过去,作家们都是通过社会共识来描述一个人,这种方式把书中的人物放在了读者熟知甚至是经历过的环境中,从而增加了真实性,引起了读者与作者的共鸣。而在伍尔夫的时代,作家们普遍着重于宣扬社会环境,忽略了对人物的刻画,即使描述了人物,也与此时此刻的现实割裂,缺少真实感,一味的继承传统手法,没有改变,失去了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也许这就是缺少经典著作的原因之一。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十)

我的语言是匮乏无力的,这是看的第二本的伍尔夫的书,意识流,仿佛每一点思考的毛毛边都可以被记录。20世纪初的伍尔夫已经在认真思考女性的叙事视角与权力,她所表达的问题百年来似乎并没有很好的解决,我们仍旧在争取从家务和照顾家人的天生母职这个被道德绑架和不被量化认可的工作中逃离出来,去努力争取拥有自己的房间、拥有自己的金钱和平等的话语权。她说男人们总是在思考着女人、男人总在自我膨胀,但她只是在描述事实,她说“我不必仇视任何男人;他伤害不了我。我不必仇视任何男人;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我。”她说“婚姻与个人感情无关,而是家庭敛财工具”,女性形象是被男性描述的,性别偏见、以管窥豹,“‘仇视女人’,往往意味着他对女人没有吸引力”。“没有一把标尺,清楚地划分好分寸,可用来测量慈母的品质、女儿的孝心、姐妹的忠诚、或主妇的能力。”

“不论用什么方法,我希望你们拥有足够的金钱,可以去旅行,去闲散,去深思这个世界的过去或未来,去看书梦想,去徘徊于街头巷尾,并且让思想的钓线深深地沉入生命的河流。”

“”如果我们已经养成了自由的习惯,并且有秉笔直书坦陈己见的勇气;如果我们从普通客厅之中略为解脱,并且不总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观察人,而是要观察人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还要观察天空、树木或任何事物本身;如果我们的目光超越弥尔顿的标杆,因为没有人应该遮蔽自己的视野;如果我们敢于面对事实,因为这是一个事实:没有人会伸出手臂来搀扶我们,我们要独自行走,我们要与真实世界确立联系,而不仅仅是与男男女女芸芸众生的物质世界建立联系,要是我们果真能够如此,那么这个机会就会来临。”

“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溅。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总而言之,在任何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上,谁也不要指望自己的观点能够抵达真理,而性别就是这样一个话题。我们能做的只有去表达,我们如何得出了自己的观点。”

看这种女性主义书籍,总是有一些愤慨和无力感,不知道怎么怎么努力和影响她人,也无法形成一些系统化的理念来表达,愤怒但哑巴。当然我觉得我个人而言可能还是没有钱和没有一间独立的房间。底层的经济独立、上层的话语权,希望女性可以都要独立行走的意识和资本。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十一)

伍尔夫,小说评论家,看完很佩服她对事物洞若观火的觉受能力,就我本人而言她的书在人没有开悟之前应该很难瞭解到作者更深的见地,或许也受年龄限制。她从不梦想去影响别人,只就事论事思考着事物本身,她不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观察人,而是观察人与真实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芸芸众生中物质世界的联系,而是与真实世界确立联系,她总能够观察到任何事物的本质,这是一个多么稀奇的生命,凌驾于我们之上,超然又不落俗。

特别喜欢里面布朗夫人的一句话:你是否能告诉我,当一棵橡树的叶子连续两年被虫子吃光,它会不会死去?史密斯先生显然没听懂她在隐喻什么,居然还和她科普起了有关植物遭受虫灾的情况……

好作品应该是读者和作家之间平等同盟关系的健康产物,现如今由于读者的谦虚精神、作家的职业风度腐蚀阉割了作品,涌现一些花哨圆滑的小说冒充文学。“小说家要想和读者建立联系,就必须把读者所熟悉的某种东西放在他面前以此来激发他的想象力,这种双方接触的交叉点必须是容易达到,几乎是出于本能的,由此让读者相信小说中人物性格的真实性”但乔治时代的作家对此无法企及,我们可以从成熟作家身上看到他们的真诚是绝望而不顾一切的,他们的勇气也是无穷尽的,必须将真实贯彻人物本身,将它当作是自己赖以生存的灵魂。

越来越意识到基于愤慨情绪下——无论是否经过修饰伪装复杂化——的言论、杰作都不够纯粹,莎士比亚写不雅的景象被称作游戏笔墨,而A先生就像被保姆所责备的顽童,是故意为之——A先生这样写是为了抗议,通过贬低他人来张扬自己的优越性,把创造力局限于狭窄的范围之内,那么创造力自觉会受到如此障碍的羁绊,小说家如果具有过分夸张的性别意识,必定使他特别强调自己的性别及其各种特征,所有带着偏颇性别意识的东西都注定死亡,我们一定能在其中感觉到恐惧的力量,是一种由压迫导致的辛酸,一种潜伏在激情之下的隐痛,一种深仇积怨而致使在痛苦之中痉挛,心灵中男女两性因素的隔绝不通,只让男性因素的单性心灵占据绝对优势,即使是再敏锐博学也依旧无法把他的感情传达出来,此时理智作为全部,心灵的其他官能硬化而失去创造力,如果我迫切要在其中找到有力的建议只怕是缘木求鱼。只有当两性因素和谐相处精神融洽时心灵才会才气横溢,充分发挥它的功能,拥有双性心灵的人是易于共鸣而有渗透性的,它天生有生命力创造力、浑然一体毫无阻碍的传达情感,莎士比亚如此,简奥斯汀亦如此,柯勒律治说伟大的心灵是雌雄同体。

在伍尔夫看来,自命优越而硬判他人为低劣的行为、褒扬和非难两个迥然相异的评语、人类生存私立学校中的派别争端……都是所有职业中最徒劳无益的——屈从于评估者的判决,是最奴性十足的态度,她指导道人们应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并认定为唯一重要的事,当然我认为这是在应该获得基本的生存所必需的那个空间——安身立命之处这个基础上实现,如果你对物质生活没有过多要求。她还认为即使显示出各式各样人性弱点的好作家仍然是好人,她恳求人们去写作,鼓励人们去做既有益于自己又对整个文化艺术领域整个世界受益匪浅的事。

如何界定缪斯我在今年有幸体验到,可能当时的我还无法做到心灵的雌雄同体,对世界的思考仅停驻在单性因素的一边,深感异性有将创造力刺激更新的天赋,甚至就在最自然的谈话中,虽然这种灵感的瞬间总是倏忽而至遽然无踪,但自然不同的见解或者媒介也会使我干涸的思想重新润泽。伍尔夫也把她的写作过程看作心灵中两性对立因素结合的过程,把这个必须每年五百英镑收入和拥有一间能上锁的房间里作为创作前提的过程。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十二)

我觉得是:融合她的特质和智慧去更好地成为我们自己,不要被这世界所定义。

一、她的智慧:

里面多处都提到并体现了:

1.性别自如,雌雄同体:可以无性别意识的去写作(只有当两性因素融为一体之时,心灵才会才气横溢,充分发挥其所有功能;伟大的心灵是雌雄同体的;双性心灵,男女两种因素在心灵中和谐融合,才会产生不朽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2.思想自由:自由的真实的完全的表达(只要你去写你所想要写的东西,这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思维的一致性,就事论事,思考事物本身;褒扬和非难都毫无意义)

3.经济自由: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每年500英镑的钱;

4.人格自由:毫无偏颇,不受任何既定影响,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全然真实的活在这个世界上,尽情地去充分表达。(除了自己本人之外,不必成为任何其他人)

5.心灵自由:心灵都无牵无挂毫无杂念(心态平和,没有怨恨,没有抱怨,没有恐惧,没有抗议,没有说教)

而经济自由:是行驶和发展其他自由的基础,

只是曾经的时代,女性大多数被整个社会和时代定义、限制、束缚,导致绝大多数女性都贫穷,非一己之念之力可以改变的。

而现在的时代,女性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经济自由,思想自由,人格自由,以及做一个性别自如的纯然发自内心的真实之人。

6.关于真实:

1)我请求你们面对真实去生活,不论人家能否把他表达出来,它会明显表示,这是一种生机蓬勃的生活。

2)保持自我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得多。

3)纯然发自内心;

4)真实的价值,真挚的趣味;

5)大胆、真诚,忠于女性的感觉,它并不痛苦,并不坚持其女性气质。

二、她的特质:

1.F(情感)T(分析)运用得很好:用主观的手法(意识流)来描绘,并揭露客观的事物的本质(情绪的红火,真理的白光)

2.N(直觉)S(感觉)运用得很好:一个极具精神世界的人对物质重要性的深刻领悟;

阅读的时候能强烈地感受到:她情感、思维的宽广性、深邃度,中间不少篇章都让人共鸣,启人深思,让人自醒。

我感觉她是一个对世界万物,尤其是对人类心灵,人类历史,人类本质规律,有超强敏锐力,辨识力的人,仿佛是一个几近全面且多维度感知能力的人(极具天赋的高阶INFP)。

三、总体阅读感觉

阅读此书的过程,就是伍尔芙给我循序渐进,娓娓道来,漂离想象地打开一扇又一扇暗门,

让我更好的感受和认知这个世界各个层面(尤其是那些被掩饰、被束缚、被压抑、被控制的最宝贵真实的人类心灵和人性本质)的过程。

你会惊叹:

一个人怎么可以用如此看似主观、随意、随性、甚至时常有些漂离的表达,而又阐述得如此客观、深入、宽广、集中、扣人心弦,启人灵魂。

你会惊叹:

一个如此精神化的人怎么如此深深的懂得物质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具备如此接地气的一面。

她是:

一个随便出去走一趟或在家里随手翻出一本书,就能通过她细致入微的观察、感知世间万物,洞察人类心灵,并揭露其真实本质的人。

阅读此书的过程是一个意识到自己被这个时代及社会套了多少思想、精神、认知层面上的枷锁,并给自己的心灵层层解套的过程。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十三)

一九二八年,弗吉尼亚·伍尔夫接到了这样的一个题目:女性与文学。她既然是如此谨慎而理智,所以就不能如她的读者一般将她的注意力全部倾泻到个别的字眼上。伍尔夫的讨论关于女性,文学,女性文学,文学中的女性,以及历史(主要是英国历史)中的女性与文学。

伍尔夫似乎为女性的写作,主要是小说的写作划分了三个阶段:个人阶段,社会阶段,哲学阶段。这三个阶段似乎也对应着三个层面:个人、社会、哲学。对男性作家而言,这三个阶段当然不是泾渭分明的,如莎剧包罗万有,不论从哪个层面都可从中大获裨益,虽然我们仍可以说相较于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第三层次更胜一筹,正如后者在第二层次做的那样。

但对于女性而言,这三个层面如阶梯一般阻碍在她们的笔下。对于男性,个人、社会、哲学,对他是开放的,他可以尽他所能如他所愿地取他所需,不会如一个闯入大学草坪的女人,遭到令人难堪的惊异:这里不是你该来的地方!女性既然被广阔的社会排除在外,她们又怎么能够在她们的小说里去描写它呢,她怎么能够给她的小说安上“一八三零年纪事”的副标题呢?1830,这个似乎一切都在酝酿在发生的年份里,女人只是在做饭,打扫,缝补。可是:

女性在一日之中的生活,往往没有给她们留下任何实质性的东西。她们的生活是“量子化”的:产生的粒子很快堙灭于虚无。所以何必奇怪希斯克利夫发家致富的莫名其妙呢?艾米莉·勃朗特是不可能知道如何赚得万贯家私的!

既然没有社会的入场券,既然她们的生活被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中,精神被局限于传统的规训禁令下,既然她们只被允许看到一种人生,那她们能对人生说些什么呢?她们纵然有伟大的诗心,又能如之奈何呢?

莎士比亚的时代即便有一个女人拥有莎士比亚那样的天才,她也绝对写不出莎士比亚那样的作品。

伍尔夫梳理了英国女性文学发展的脉络:温奇尔西夫人,玛格丽塔·凯文迪许,多萝西·奥斯本,贝恩夫人,简·奥斯丁,夏洛蒂与艾米莉姐妹,乔治·爱略特……

前三位代表一个时期,在那个时期,正如特里威廉所陈述的那样,女性与奴隶相去无几,甚至有时不如。她们就是那许多有天才的女性中幸运而又不幸的三位。她们稍有地位,可以用笔抒发天才,但她们要么只能将这天才运用到仇恨中,以至于毁灭了天才,要么自己怀疑这天才,不能很好的运用它。

从贝恩夫人开始,女性有了自食其力的先例。尽管她写的并不好,但她写作这件事本身毕竟鼓励了千千万万身在暗室心向光明的女性。于是四位伟大的女作家出现了。《傲慢与偏见》,《简爱》,《呼啸山庄》与《米德尔马契》,伟大的文学作品开始出于女性之手,尽管题材仍嫌狭窄。她们不约而同的使用了“小说”这一体裁,因为这最简单,最适合琐碎的创作。伍尔夫敏锐地注意到经济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她向所有有志于写作的女性提出了建议:

伍尔夫相信,金钱重要的多:没有五百英镑的年金,就不会有这本书。第二章中她对于艰难谋生的回顾,我相信会令每个读者动容。在这里,我似乎看到契诃夫在鼓掌赞同。

但在女性的小说里,“我们意识到有一位女性在场:有人在谴责她的性别所带来的不公正待遇,并且有人为她应有的权利呼吁”。伍尔夫认为这导致读者的注意力分散,焦点迷失,她赞扬简·奥斯丁和艾米莉·勃朗特的魄力,对她们的天才表示认可,同时她同情夏洛蒂·勃朗特的怒火,尽管她的怒火导致的不知节制的发泄损害了她的作品,但我们难道可以苛责夏洛蒂吗?男性加诸于女性以及她们的写作的嘲笑、非难、贬低,非常自然的会引起这样的反应。要知道简·奥斯丁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写作啊:

看到这样的记录,我们只能对简·奥斯丁的天才表示更高的敬意,对夏洛蒂的怒火表示更多的理解与同情。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历史是由男性书写的。伍尔夫提醒听者回忆她们的母亲,祖母乃至更久远的女性长辈,发现她们在历史的光照下并未留下任何阴影。将视角拉的更宽广一些,我们惊异的发现,虽然历史上的女性隐约不可辨,但文学中的女性却光彩照人。我们很容易列举一大串女性角色,克吕泰墨涅斯泰拉,安提戈涅,美狄亚,安德洛玛克,麦克白夫人,苔丝狄蒙娜,奥菲利亚等等,她们要么性格鲜明,要么就是美和善的象征。即便是欧里庇得斯这样著名仇女人士,他笔下的女性也是值得立一座丰碑的。

为何文学与历史中的女性差别如此之大?文学中的女性如此伟大,现实里却被关了禁闭,挨了鞭打,在房间里被人残暴地推搡掷摔。伍尔夫的描述精准无比:

这一大串的排比的力量是振聋发聩的,它令我们恍然大悟,从一片黑暗中看到真实——莎士比亚的妹妹会被埋在十字路口下,人们不会知道她的名字。

而在另外一个角度,我们看到男性应用他们的价值观念书写历史。历史应该是政治与战争,无关女性与她们所关心的东西。既然小说是生活的镜子,不论这镜子多么凹凸不平,它也不得不把这些价值观念收容在内。所以很自然的,当女性在写作小说时,会受到来自男性的真诚的困惑与惊讶:写这些有什么意义呢?女性必须以很大的勇气冲破种种困难,拥有独立自主的观点,尊重她们自己的价值观念。要紧的是成为自己,而不是任何人。

于是来到了最后一部分:女性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学,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念,究竟有何意义呢?自然,我是从男性的角度来谈的。作为一个男性,我可以明显感觉到即便在当下,男女之间仍然互不了解:我为何要关心女性如何生活,女性在想什么,女性如何看待这个社会与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呢?在性别关系紧张的当下,我们值得回顾伍尔夫提出的忠告:

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不宜态度过激,第二句告诉我们,男女彼此需要。用另一双眼睛看世界,看自己,这不是很美妙的事情么?女性的写作,绝不是一个性别的进步,而是全人类的财富。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十四)

引子:

本来,我想逃篇的。

理由:1,在我的思想世界,女性主义话题,不亚于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需要宏大的叙事场面。因为关于女性主义话题,从进入男权社会以后,这段历史无论中外,都进行了几千年文明演变。从感性角度,一提起这个话题,我必然心情澎拜,难以平静。从叙述角度,也可能会滔滔江水无限流。

然而,我们只是一个读书群的月主题读后感,我能写什么呢?

2,我对于选择自杀的作家,诗人,有着从心理排斥的情绪。因为在我幼年的记忆深处,第一位女作家就是三毛,我读过三毛全集一遍又一遍,三毛给了我对撒哈拉的向往,同时又有对自杀的阴影意识。

另一位引起我极度不适的是诗人顾城,他拿斧子劈死了毫无过错的妻子,继而他选择了自杀,而在他活着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也是令我极度不喜,同时我又无法把这样的人和他优美的诗句联系在一起。

大约二十年前,我同时知道了两位杰出的女性,一位伍尔夫,一位波伏娃。因为自杀的原因,使我选择性忽略去了解伍尔夫的一切,尽管我不断从他处,听见关于她。还是果断的只关注了波伏娃,当然还有她的同居爱人萨特。

时间到了2023年8月,和伍尔夫之间迟到二十年的邂逅,拉开了序幕。从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开始!

伍尔夫这本书,是1928年10月她以“女性与小说”为题,在剑桥大学的两个女子学院做了两次演讲内容,进行了大幅修改扩充,最终成就了这部传世名著。

读这本书时,我同步做了大量话题相关的查阅,比如说伍尔夫的履历,她的原生家庭面貌,她的婚姻,她的疾病和自杀选择(归宿的选择)。于是,我知道了更多的伍尔夫:

她的父母是再婚家庭,她有同母异父或同父异母的兄弟妹妹八个。她的父亲是个饱读诗书的著名评论家,但是重男轻女,只给两个儿子去学校接受教育,而她和姐姐只能留在家里接受父母教读。

在她13岁时候,母亲去世。后来她被哥哥乔治性骚扰多年,而她的婚姻,第一次婚姻对象是一个同性恋男人,也是最了解她的人之一,通过第一任丈夫,认识了第二任丈夫伦纳德伍尔夫,并一直陪伴她29年,直到她的生命终点。那一年,她才59岁,留下遗书,跳河自杀。多年来,她多次经受精神病折磨,她担心自己病情越来越严重,不想继续破坏伦纳德的生活。

伍尔夫去世那一年,是1941年,在此之后,1945年,波伏娃出版了她的《第二性》。

而我也在阅读伍尔夫的时候,学会了把思想的线索,一同抛到了河水里,也许这条河也是悉达多经历红尘路过的那条河吧,我惟妙惟肖的学着伍尔夫,把思想的线索垂入河中,一分钟又一分钟过去了,它像钓鱼丝线一般在河水中倒影与水藻丛中摆动,随着水波浮沉,直到我轻轻的这么一拉,突然有一个观点在思想的线索的末端凝聚,我小心翼翼的把它拉上来,又小心翼翼的把它摊在地上。伍尔夫在1928年做的事情,我在2023年,同样做着一件事,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她在思索,18世纪之前,为什么没有女性持续不断的写作?为什么到了18世纪以后,她们几乎像男子一般习惯写作,并且接连二三的创造了一些英国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先驱征兆,必然是法律,风俗,习惯诸多方面无数细微的变化。

19世纪,女性总算有了一点闲暇时间,她们受了一点教育,自己挑选中意的丈夫,对于中上阶层的女性,不再是罕见的例外。而四大女作家:简奥斯丁,艾米莉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乔治勃朗特,没有一位生育过子女,其中有两位没有结过婚,这一事实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她们小说的题材,从来没有离开过家庭和情感生活。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她们的小说题材没有战争,没有航海,没有政治,没有商业。答案,是触目惊心的,她们从没有走出过厨房和卧室。

她们,甚至都无法走进男人们高谈阔论的客厅。乔治艾略特和路易士先生,虽然同居,但是舆论哗然,不得不退避郊区生活,离群索居。作家的人生经历,视野的广袤,才能成为她们小说第一手素材,然而,她们被强行剥夺了这些权利。于此同时,在欧洲的另一边,托尔斯泰作为一名军人,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与各个阶层的男女交往,对此无人加以非议,而他的小说却从其中获得了惊人的广度和活力。

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是多么重要啊。女性可以在不被打扰和干涉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可以不做不喜欢的事情。只要我愿意,这间房间,都是春暖花开,面朝大海。

我在聆听伍尔夫女士絮絮叨叨的时候,默默的在心里和她对话:喏,你不是一样吗,虽然有爱你的丈夫,但是你们是无性婚姻,没有子女。你的经济来源,主要是因为继承了姑妈的一笔每年五百英镑的收入,才活得这样相对自在。如此,我不得不想起,那位令人诟病的卢梭先生,年轻时候,偷窃主家财物栽赃陷害给了平日对他多有照顾的女仆,导致主家开除了她。在卢梭时代(18世纪),当时的女性就业领域狭隘,收入微薄,留下污点档案,无疑生存成为死亡之路。

还有那位夏奈儿女士,和你同龄人,一个人为了事业奋斗到死,尽管一生情人无数,但是不受婚姻羁绊和抚养子女的约束,才有了自己的财产和事业。男人需要付出这样的代价,收获事业辉煌和自由吗?

对了,还有金斯伯格大法官,你去世的时候,她有多大?1933年出生,1941年,她才九岁。后来,1956年,她考取了哈佛大学的法学院,当时仅有9名女生。在秋天的一个晚上,法学院院长格里斯沃尔德问了在座所有女生一个问题:她们要如何正当化自己占据了一个本应属于男生的法学院席位?

聪明的伍尔夫女士,你仔细品品,这句话背后的信息量。什么是女生占据了本应属于男生的法学院席位?男女平权之路,就像一扇窄门,充满了荆棘,并且少有人走。所以,有时候有人强逼你走一里,你就同他走二里。金斯伯格女士,用一生践行了这一点。在哈佛大学,金斯伯格成功的当上了《哈佛法律评论》的编辑,这是对法学院学生学术能力最大的认可。她也是那一年《哈佛法律评论》中仅有的两位女生之一。摄影师称她们为“荆棘丛中的玫瑰”

金斯伯格女士,后来转学去了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学习,为数不多的女生,一样日子不好过,在一堂课上,一位叫黑兹尔戈伯女生,刚发言就被教授打断说:戈伯小姐,女人才感觉,男人都思考。呵呵,伍尔夫女士,这样的对话场面,就是我在青年的时候,都遭遇过一样的情境呀!不由得,又回归到你的这本书,一个思考:

为什么拥有这么多权力的男人,居然还是对女性充满愤怒和敌意?聪明如你,很快找到了这个答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男性和女性的生活都充满了艰难困苦,是一场无休止的战斗。活着需要巨大的勇气和力量。更何况,人类也许是活在幻想中的生物,幻想则需要自信来支撑。没有了自信,我们都是襁褓中的婴孩,我们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制造出这种无法衡量的无价之宝?答案就是贬低他人,想像自己在某个方面生来优越。他们愤怒,不仅仅是因为虚荣心受到伤害,还因为他要抵抗的伤害他自尊的那股力量。于是,女性被当作了一面神奇的魔镜,只要照一照,就能成倍的放大男性的力量。在今天我们称为:蜜汁自信。

拿破仑,墨索里尼要强调女性的劣等,如果女性不劣等,他们就无法自我膨胀,这就部分解释了男性为什么如此需要女性。

弥尔顿先生建议女性,寻找一位高大威猛的绅士,用永恒的爱慕换取自己的归宿。这个所谓“永恒的爱慕”就是魔镜的效应吧。让男人可以无限自我膨胀。我忍不住脑补一个画面,经过膨胀后的男人,有了大战风车的勇气,那位穿着破烂,拿着锈迹斑斑的剑,面目苍老的堂吉诃德形象跃然眼前。

这样的择偶建议,我在适龄择偶阶段,多么熟悉啊。身边又何止一个弥尔顿先生,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它包括:长辈,男女都有。还有同龄择偶的异性。我不断的被驯化,不断的被否定身为女性的人格价值,而我几乎成了子宫的代名词。

而我选择了踏上窄门之旅,这条路,走的无比艰难,充满荆棘和孤独。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回忆往昔,我又想起金斯伯格的母亲,对于她的教诲:1,坚持自尊,保持信念,永远不要愤怒的反驳,因为憎恨和指责,只会浪费时间和精力。2,永远保持独立。她婆婆伊芙琳女士对她的教诲是:偶尔装聋作哑会让生活更轻松。人们有时候会说一些刻薄的话或草率的话,这个时候最好假装没听见,而不是愤怒的反驳。

金斯伯格女士,人生遇到两位睿智的长辈,她们都是母亲。不仅给了她正确的价值观指引,扮演了心灵导师。更重要的是,她们都给予了经济支持。她的妈妈悄悄的给她攒了八千美元的大学学费。可惜,在金斯伯格女士高中毕业前一天,她的母亲西莉亚女士病逝。只有妈妈留给她的精神财富,物质支持,给了她开启高光人生的门票。到了大四时候,她遇到了高她一届的学长男朋友马丁(日后的老公),并提供经济支持,援助她继续攻读法学院。他们一起携手走过了六十个春秋岁月。成为伟大女性背后,那个无怨无悔的男人。只是这样的男人,也是人群中佼佼者。

我把钓鱼线,拉了拉,又钓到了一条微不足道的小鱼,伍尔夫女士,你在书中这样写道:我不恨任何男人,反正他们无法伤害我,我不用取悦任何男人,反正他们也给不了我什么。

我们都努力践行这一点,用一生的时光。

眼睛就是身上的灯,你的眼睛若嘹亮,全身都是光明。我认为真正的女性主义是追求男女平权,平等的拥有个体的自由,从而得到全面的发展,终有一天,无论男女都可以做真正的自己,拥有自由的选择权,实现自己的潜能,创造出最大的自我价值,而这一天,就是男女共同的节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