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神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神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8 14:10:56
《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神卷》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08 14:10:56   小编:

《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神卷》讲述了作者对《聊斋志异》中神怪故事的解读与感悟。作者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神秘元素和人性暗涌,揭示了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文章引人深思,令人叹为观止,让读者对志怪小说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神卷读后感(一)

以前胆小不敢看《聊斋志异》等鬼狐故事,近些年发现鬼狐故事太好看了,不仅能刺激感官神经,还能领悟人生道理。像《聊斋志异》这类志怪小说真是太高水准了。

先来谈谈对于鬼、狐、仙是否存在的看法吧。有人会说,眼见为实,我没见过鬼神,我不信有鬼神存在。窃以为,有时相信的东西就是相信的,无条件的,不用证明也无法证明。比如相信努力就会成功。这个就是无法证明的,一是每次努力的结果不一定是成功,无法做到每次努力都得到成功这一相同的结果;二是有时甚至越努力离成功越远,因为方向错了,努力不是成功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你相信努力就会成功,做事时会对你有所帮助。 我自己是相信有鬼神存在的,在鬼神之间还有“仙”。“神”是去世离俗的,不跟我们这些凡人一起玩的。所以,我们读到记载于书中多是鬼、仙。“仙”字有个单人旁,表示仙还存在于人的范围之内。在东北有出马仙,有灵性的动物经过多年修练,有一定修为后,寻找一个出马弟子,仙家通过附体帮人治病等。对于“鬼”,《说文》中“人所归为鬼”。“归”字含义丰富啊,有所归,必然有从何来。所归即是来处,由此推论应该是鬼——人——鬼这样的轮回,表述更加明白一些应该是“灵魂——肉身——灵魂”。其实,我相信大多数鬼都是善良的。但被人所知的都是恶鬼,正如历史书中一大部分为大奸大恶之人。

我觉得鬼狐故事好看是从读了《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开始的,作者马瑞芳老师将《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分为人、神、狐、鬼、妖五类,对每一类的多篇文章进行详细解析,解析其中道理、表现手法、故事线索等。在《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神卷》中,马老师提炼出的主题是“幻由人生”,只要执着追求,梦想必会成真。通过马老师的解析,可以从这样的纯文学著作中找寻出现实意义。 我在读完后《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后,会觉得那些鬼狐好懂事啊,可谓是世事洞明。对此我的个人理解是鬼狐要经过四五百年修炼才能化为人形,毕竟活的时间长见识就多,见识多了就会明智。另一原因是能修炼成功的肯定是有灵性的。让我们在马瑞芳老师的领读下,随着蒲松龄老先生的笔墨,看鬼狐志怪故事,悟人生道理。

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神卷读后感(二)

马瑞芳老师研究《聊斋志异》四十余年,曾在《百家讲坛》栏目主讲《说聊斋》,是该领域专家。甚或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先生的《生死疲劳》开篇对《聊斋志异》的致敬,也是马瑞芳老师一语点破的。莫言曾亲说:“我的《生死疲劳》开头写一个人在地狱鸣冤叫屈,我写时就想用这样的方式向祖师爷蒲松龄致敬。北京的批评家看不出来,马瑞芳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

《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这套书便是马老师通过“神卷”、“人卷”、“妖卷”、“鬼卷”、“狐卷”五个类别,来细细解读,展示300年前那个诡奇与绮丽的蒲松龄笔下的世界。

《神卷》本有23个故事,包括著名的《画壁》、《罗刹海市》、《狐梦》、《梦狼》、《阿宝》等篇,马老师将“神卷”总结出一个“幻由人生”的主旨,此处“幻”可是幻境、亦可是梦境。

“梦”这个主题,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从不曾缺席。例“庄生梦蝶”、“黄粱一梦”、“南柯一梦”等,这是个复杂且充满况味的主题,文人们写不断、写不老。蒲松龄亦是其中大家。

如书中言:“蒲松龄处于从《唐传奇》到《红楼梦》的过渡阶段,它扩大了'梦文学'的疆域,把梦变成凡人联系神鬼狐妖的最佳手段,把梦写的像日常生活一样可信可感。”

例《狐梦》篇,不仅以“梦”为题眼,且文章套叠三层结构,第一层是蒲松龄的友人毕怡庵因读了《青凤》,对狐女极向往之、日夜思想,恨不能自己也得遇狐仙。此时,人物尚身处现实世界,读到这里,仿佛是蒲松龄的生活随笔,且蒲公自己都煞有介事的表明这是真人真事。

接着,故事便递进到了第二层。毕怡庵精诚所至,终于梦到了狐女前来相会。一条线是毕生进入了梦境,一条线是文学手法上的类写实转为小说。

及到梦中毕怡庵与狐女一夜贪欢之后,故事结构进入第三层,即狐女的姐妹想过眼一下毕生,却又担心他大惊小怪、举止失措,所以将毕怡庵拉进他梦中之梦,众狐与毕生在梦中相聚。至此,三层套叠,柳泉先生将“梦境”拔高到了新境界。除却梦境的不俗之笔,此篇中五个狐女情致、颜貌、举止各个不同,但先生却分明写的活灵活现,亦自得:“有狐若此,则聊斋之笔墨有光荣矣。”

《狐女》篇将“梦”写到了极致,是《聊斋志异》的艺术巅峰。

除却《狐女》,马瑞芳老师总结,亦有许多其他蒲松龄首开之先河处。

《阿宝》篇,在柳泉先生之前,中国“离魂”主题中有单一性别趋向,即所有由爱生出“求不得”导致的“离魂”,全部发生在女子身上。但蒲松龄将千百年来“女悦男”的传统,改写作“男悦女”和“男离魂”,“离魂”这一主题才进入了更阔大的格局。

再例《蕙芳》篇,神女下降嫁与穷苦男子。马老师如此解读:(大意)在蒲公之前的神仙天女多是高高在上的,但在《聊斋志异》中神女多与凡间的男子过起安于清贫的生活,这是“神女的世俗化”;但同时神女所携带的异宝用于生活中时,男子得享这份待遇、过上了神仙样的生活,这又是“凡人的神化”。这种互动的变化,在文学演进过程中极为有趣。

总之,看过本书再去重新理解《聊斋志异》,又是一番新境界。

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神卷读后感(三)

儿时看过一部名为《崂山道士》的木偶动画片,至今记忆犹新。

有位书生不好好念书,成天痴迷《神仙传》这类的书,妄想有一天能够过上“驾鹤升天、点石成金”的神仙日子。

终于有一天书生来到崂山,向修仙之人拜师学艺。他羡慕师父拥有高超的法术,却又不肯受累吃苦。后来跟师父学了一招穿墙术,回家后却因心生邪念而致使法术失灵。

八十年代的动画片都带有许多教育的色彩,《崂山道士》想要告诉孩子们的是做人要脚踏实地,能够吃苦耐劳,决不可像书生那般投机取巧甚至是妄想不劳而获。

那时只觉得这个故事很有趣,多年之后看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才发觉原来这个故事也在其中。

原来这蒲松龄的笔下所写的也并不尽是鬼狐啊!否则郭沫若怎会评价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呢?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马瑞芳对《聊斋志异》研究了足有四十余年,几乎是对其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了然于心。

她将《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分为人、神、妖、鬼五个类别进行品读讲解,于是便有了这套《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而上面所讲的《崂山道士》,则是被收录到了“神卷”之中。除此之外像《画壁》、《种梨》、《阿宝》等一些大家熟悉的故事也在其中。

在这一卷中马瑞芳老师精选了部分与“神”有关的故事进行了讲解,大多是人与神仙之间发生的故事,或是人在仙境中的各种奇遇。通过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多方面进行讲解,同时将原著作者蒲松龄所在的历史背景与其自身经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带领读者走入聊斋故事中精彩纷呈的神仙世界。

从前读《聊斋志异》,最令人头痛的就是原著是文言文,碍于文言文功底有限,只能对故事情节有个大致的了解,没有一种尽兴的感觉。若是单纯的去看故事的讲解,而之前对于原著故事一无所知的话,也不能更好的体会到所讲解的精妙之处。

这次的《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不同于马老师在以往所著书籍中简略讲述故事情节,详细讲解人物与情节的方式,而是对《聊斋志异》中的原著进行了白话文的转换,同时又将以往的讲解与点评融入其中。让读者在了解《聊斋志异》故事的同时,还能够体会到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可谓是精彩至极。

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神卷读后感(四)

《聊斋神卷》

看古代的妖魔鬼怪,曾经我读聊斋志异的时候,我只把它当做故事来读。读一读合上书本,这一本书也结束了。没有想过里面的故事会要告诉我什么?,也许只是想着体验一下阅读的快乐罢了。

今天阅读了马瑞芳先生对于聊斋神卷的解读,原来聊斋里面还隐藏着这么多的道理。

至今,受影视剧以及书籍的影响,我还记得画壁上的故事。马瑞芳先生解读的是“幻由人生”。她的解释也就是,只要我们能够大胆的去想象任何困难的事,那一切都有可能会迎刃而解。”当我们放下胆子,积极去尝试,也许会像他们说的一样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我们要承认这样的一个事实,因为真正的阅读,他的故事并不是真实的,他也有可能是虚假的,也有可能是在真实的故事当中穿插着谎言将故事写完整。曲折的故事才更能引起人的思考。

不知你是否记得《儒林外史》的那个小气的人,等到临终的时候,甚至两个指头,指着灯芯,最后也是讽刺这样的人是极度的小气。在现代社会中,也用这样的人来描述某一个人。

《种梨》是聊斋最早的故事,他告诉的道理也是人不要心存吝啬的念头,不然即使有家财万贯也会散尽,这也就是在说真诚的重要性吧!

《崂山道士》这个故事又是说了懒惰的人投机取巧,但是他一定会受到挫折的道理。其实在书中的很多故事与现实都是贴近的。有时候读书虽然只是读故事,但很多时候都会在其中发现自己的弊端,形成自我的思考。

人的特点就是苦于不自知,如自知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不如意的事儿了。我想看了这聊斋的故事,也有一定的思考了吧?

也许别人的口口相传的道理,你无法听进去。这也是事实,对于很多的道理都是通过自身的探索才能明白,其中真正的意义。他人的相劝告只不过是他人的经验,在我们的思想里,更多的是希望自己能体验到,能自己给出总结。

就让我们一起看故事,一起跟随马瑞芳老师从这本聊斋神卷中了解人生的迷津,给自己更多的答案去找寻自己内心所向。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