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传播中的网络编辑_网络编辑教程

编辑Tag赚U币

         置身全球化的风险语境中,当代中国因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巨大的社会变迁正在进入一个“高风险社会”。2008年初的南方雪灾、“3•14拉萨事件”,到“5•12汶川大地震”、“贵州翁安群体性事件”,直至“三鹿奶粉事件”,一系列来自自然的、人为的灾难或危机事件屡屡将中国推向风险的风口浪尖。网络传播的无疆界、草根化有助于风险认知和沟通,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信息混乱、滥用自由等失责现象,因此作为互联网空间的“把关人”——网络编辑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其中,网络编辑的素质和责任感直接影响着网络舆情的走向、危机应对的方案,以及风险传播的效果。

 

       网络空间的风险传播新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传播途径和传播速度带来极大的提升。特别是在Web2.0理念指导下的网络媒体,以其参与性、自组织性、非中心化、微内容和个性化的特性,改变着传统的传播生态,成为当前传播格局中不容忽视的新力量,同时使传统的风险传播呈现出新的特点。

 

       舆论的多元化。网络媒体的出现大大颠覆了原有的风险传播模式。尤其是网络媒体参与重大主题新闻报道以及重大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信息来源、即时传播速度和无边界的传播范围,舆论呈现多元化之势,大大减少和消除了原来存在于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局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新媒体的精彩表现就是明证。

 

       这种舆论的多元化主要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平台来完成的。论坛、博客、播客等充分发挥其参与互动的功能,对同一风险事件做出不同解释,发出不同反馈。由于个体的身份角色、认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网络空间对同一信息极易形成不同的声音。另外,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还可发挥其自媒体的属性,每个用户都能以自身的经验对风险性质、知识、发展趋势、后果等发表个人的看法和预测,以此补充信息的多义性和消除信息的不明性,从而形成舆论多元化的现象。

 

       “把关人”层级的简化和信息流动的高度自由化。按照传播学者卢因的理论,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信息在传递给受众之前必须经过层层“把关人”的过滤和检验,“把关人”就是采集、制作信息的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大众传播的“把关人”多种多样,除公认的记者和编辑外,还包括电讯稿编辑、总编辑和电视编导等,形成多层级的把关阶梯。因此,风险信息的传播在此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

 

       但在网络世界,传播学意义上的“把关人”层级大大简化,信息的流动和传播也随之高度自由化。网络的传播特性消弥了传统的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网络编辑和论坛斑竹(版主)取代了传统的层层“把关人”,信息自由流动的环境大大宽松了。特别是在风险发生时期,即便网络社区为了遏止谣言和传闻的扩散配备了“网警”或设置关键词过滤,但对于众多的境内外网络社区,以及BBS、社区通讯、OICQ聊天室、E-mail、新闻组等多种传播渠道来说,这样的“把关”效应就显得十分微弱了。因此,就不难理解风险时期大量传闻和流言在网络上大肆繁殖的现象了。

来源:模板无忧//所属分类:网络编辑教程/更新时间:2012-06-06
相关网络编辑教程